0371-9832987
新闻中心
分类
“马拉松赛事引领体育消费新市场浪潮”
2025-09-19


近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如何进一步挖掘体育消费潜力,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。会议强调,发展体育产业和消费是扩大内需战略的关键环节。今年以来,我国体育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,各类创新赛事点燃了全民的热情,"体育+"模式不断拓展。为此,本报特推出“体育消费新动能”系列报道,带您一探究竟。

证券时报记者 吴少龙

在晨曦初露之际,发令枪响,成千上万的跑者如同涌动的潮水,用他们的脚步唤醒了整座城市的活力。

从专业选手的竞技比拼到全民的狂欢,马拉松赛事早已超越了体育竞技的范畴。赛事期间,汇集的大量人流、消费和关注,有效地激活了举办地的餐饮、住宿、旅游和零售业态,形成了短期而集中的经济拉动效应。这一模式不仅彰显了体育产业在促进内需方面的积极作用,也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活力,成为观察体育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案例。

热潮

社交媒体上,马拉松的攻略和装备推荐琳琅满目,赛道揭秘让人充满期待,跑前的准备更成了跑者们表达仪式感的方式。这些生动的场景无不显示出,马拉松已经超越了传统体育赛事的界限。

4月20日,中国马拉松赛事迎来历史性时刻,全国18个省市的40个城市同时举办了43场马拉松比赛,参赛人数超过41万,创下单日赛事数量新高。北京半程马拉松、上海半程马拉松等知名赛事均包含其中,这一现象正是中国马拉松经济与全民健身热潮共同爆发的缩影。

“带着跑鞋出差已经成为我的习惯。”马拉松业余爱好者李立(化名)刚刚参加了哈尔滨国际马拉松,“在赛道上奔跑,不仅能享受跑步带来的乐趣和健康,也是认识一座城市的最佳方式。”

《中国路跑人群消费与赛事经济》研究报告显示,2025年到2025年,赛事数量从699场增至749场,参与人次从605.19万增至704.86万。

转化

一场马拉松的价值远不止于42.195公里的赛道,通过“赛事+”模式,马拉松的运动流量正持续转化为城市经济的实际增量。

《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(2025—2025)》显示,一场大型城市马拉松赛事带动的经济效益可达6亿至7亿元。

“马拉松赛道穿越城市多个区域,形成一条流动的‘经济走廊’,能有效带动沿线商业发展。”罗晓玉表示,马拉松是“城市主导的流量经济”,依靠政府与专业机构投入,通过标准化赛事吸引外部人群涌入,其消费沿赛道线性扩散,主要带动城市的酒店、旅游和商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。

今年3月举办的2025无锡马拉松便是“赛事+消费”的典型案例。数据显示,2025无锡马拉松期间,42.6万余观众、跑者带动周边产业效益50500.2万元,较上届提升78.2%,创历史新高。其中,餐饮、住宿经济效益最为可观,分别达14370.8万元、30129.6万元。

生态

马拉松赛事的蓬勃发展,吸引了商业力量的纷纷布局,体育产业生态正从单一赛事向全链条延伸。

企查查数据显示,截至8月下旬,国内体育相关市场主体超1700万家。近十年,体育相关市场主体年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,2025年注册量达455.95万家,截至目前,今年已注册319.29万家,同比增长11.43%。

实际上,马拉松赛事背后是一条完整的体育产业链:从赛事组织到宣传推广,再到体育用品销售、商业赞助,再到衍生的文旅服务,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生态系统。

其中,兰生股份(600826)独家运营承办了上海马拉松赛,中体产业(600158)深度参与了北京马拉松、广州马拉松、天津马拉松等赛事的运营,今年6月,中广天择(603721)收购了长沙体育产业经营有限公司,后者以长沙马拉松赛事为核心运营业务。

佳方式

兰生股份副总裁、董事会秘书张荣健表示,公司运营的上海马拉松成为中国唯一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,以此为契机,兰生股份正全面推进赛事组织和赛事服务的国际化升级,未来将以“三上”(即上海马拉松、上海赛艇公开赛和上海帆船公开赛)赛事运营核心为基本盘,多元化拓展营收渠道,形成“赛事主业+配套产业”的运营模式。

罗晓玉指出,当前以马拉松为代表的体育消费场景已经逐渐突破单一体育框架,实现与文旅、康养、商贸等产业的深度耦合,构建起贯穿赛前、赛中、赛后的全周期消费生态。

潜力

经济学中的“马拉松周期”理论指出,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(GDP)超过5000美元并不断提高时,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公路长跑体育消费周期。

8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,要更加注重调动市场力量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消费规模扩大,提高体育经营主体活力,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在这一背景下,马拉松赛事如何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?

《中国路跑人群消费与赛事经济发展趋势与特征研究报告》显示,2025年,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路跑赛事参赛者年度消费总规模达168亿元,相较于2025年增长了26%。其中,服装鞋帽、可穿戴专业装备等直接消费超过98亿元,因参赛衍生的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等间接消费超过69亿元。

罗晓玉表示,将赛事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经济增量,需要政府、市场和社会组织各司其职。政府应作为引导者与平台搭建者,通过制定长效的“赛事+旅游+产业”融合政策、优化城市软硬件环境,将短期流量沉淀为对城市营商与旅游品牌的长期好感。市场主体应基于赛事数据开发个性化的旅游产品、文创商品和会员服务,将一次性游客转化为重复消费的客户。社会组织则可以通过培育跑团社群、组织特色文化活动,维系情感纽带,使马拉松成为一种持续的城市文化IP。通过三方协同,将赛事的瞬时高峰转化为牵引城市消费与投资的持久动力。

(责任编辑:张晓波)